查看原文
其他

【芰荷旧影】阎连科:关于山脉

阎连科 芙蓉杂志 2023-05-15

· Hi  欢迎点击左上方“芙蓉杂志”关注我们 ·

· 本篇选自《芙蓉》1996年第6期 ·

编首语

 在《芙蓉》创刊40周年之际,我们决定在芙蓉微信公众号上开设 【芰荷旧影】 专栏,选取一些有时代意义、大家有共同回忆的《芙蓉》往期文学作品,不定期在本公众号上发出,同时,我们希望这个专栏是我们和读者共同守护的小小空间,所以,每期专栏,读者朋友都可以留言给我们,分享自己读到《芙蓉》旧文章的感受或是自己关于文学的回忆,我们会择选优秀留言在下一期专栏中分享给大家。


关于山脉作者 | 阎连科

山脉就是山脉。
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的笼统划分。而对于某一个国家、群体,和某一部分社会,山脉就是资源,就是我们战胜自然的敌人。而对于农民,对于农民中的多数袓祖辈辈都聚居在山脉中就如镶嵌在山崖上无可弹动的石子一样的农民,山脉除了是他们生存的依赖(靠山吃山的说法就体现了这一点),而更为重要的,山脉是他们的语言、性格、习俗,和文化的根源和特征。
我们时常可以碰到和听说这样的事例,山这边的人家听不懂山那边人家说的话,这种景况在苏、浙、闽、赣、湘、粤、桂等南方山区尤为突出,一个乡有几种方言是很不足为奇的事。一岭一林,隔开了两个村落,形成了两种方言,这与其说是语言不同,不如说是山脉不同。因为山脉是形成这种不同语言的最根本因素。由不同语言所带来集体性格特征的异样,也自然使习俗和文化有所差别。比如:藏人的普遍暴烈,蒙族人的普遍刚毅,维吾尔族的能歌善舞,朝鲜族的温文柔顺,这种差异全都因之于语言与文化的根本区别。而语言、文化等的不同并且千百年来互不因果变化,又都是因山脉(河流、沙漠)等的阻隔。因此,大到民族之间,小至村邻之间,山脉(还有河、湖等自然物)是阻隔文化串异的屏障,是形成文化多样的根源之一。
山脉形成和发展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山脉自然也阻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北方农村少有一脉相阻,语言便不相通的事例,但一脉相阻,人的灵慧程度不同却是异常的普遍。我家乡的栾川县境内,你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景观:山这边人家,在当今社会中,买买卖卖,头脑十分灵活,甚至你问他路从哪走,他都想回答后获得一些报偿。在山这边的人家中,男女穿戴入时,起居赋新,房舍多都楼屋,家具多都城式。而山那边人家,房子多都草舍,穿着多都老样,甚至姑娘出嫁还有穿绣花鞋的习俗。倘若你有机会到那儿走走,在山这边借住一宿,是一定要交住店费的,可到山那边借住十天半月,不仅食宿不消交费,你走时他们还要把你送出村头,再强硬地白送你一兜珍贵的山鲜果实让你带着。
“死活你都带上,这是我们山里人的一点心意。”
山这边人时常骂山那边人痴,山那边人又不断骂山这边人尖刻绝情。山这边人很愿娶山那边姑娘为妻,说她们勤劳能干,又耐得吃苦,脾气上来打几下也不是不可。可山那边小伙就不愿娶这边姑娘,说她们好吃懒做,不孝敬公婆,急起来敢拿着菜刀和男人对打。种种的不同,都是因为一山相隔。你以为这种人,习俗、文化的差别,是因为当今的商品经济的潮汛先自半月到了山这边所致,也许后半月就会潮到那边去,可你翻开他们的县志,又能找到这样一段记载:
有史以来,南(山人)慧北(山人)朴,皆是缘了汉时山南有一古庙,南山人靠卖香造箔赢利日月,北山人靠种地买香敬神日月。
这段记载不失趣味,也不失道理。一山之隔,翻过山去,也就顿饭功夫,可山这边古时就知道卖香箔赚钱,山那边人只知道买香箔敬神,这种差异,怕是山脉阻隔所导致的最早的差异了。由此可以推而广之,山脉对农民,实质上是一堵精神之围,生活在山皱之间的农民,一方面依赖山脉,田地要去山腰山垦荒,木材要去林地砍伐,野菜要去崖头采摘,就是本该人均等之的阳光,也要靠山缝中漏落。生存在这样环境中的农民,房屋在山皱间如同荒草坡上的一卧草堆,几丛农人如同林地中动物的一族,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习俗,他们个性的集体特征,又如何能不受山脉的抑制和约束?山脉滋养了他们的生命,也滋养了他们的文化,滋养的程度同山高山底、山深山浅成为正比,同他们对现代文明的接壤成为反比。仍然以我家乡的栾川县为例,山南人慧于山北人,临近集镇的村落又慧于山南人,城里人又慧于村镇人,这是无可更改的一种自然,一种山脉(大自然)所形成农民人群的自然文化表现。反之,村镇人朴于城里人,南山人朴于村镇人,北山人又朴于南山人,道理亦是如此。由此可见,农民之于山脉,山脉之于农民,他们是绝然的不可分割。甚至可以说,山脉中的农民,他们的血液不是叮当流动的红色液体,而是凝在脉管里而又起起伏伏的山脉。
是否可以这样说:山脉中的农民,山脉就是他们呢?他们的文化,风俗、个性、语言及他们的一切,因为山脉的不同,才使得这些的不同。
如何让山脉中的农民从山脉中解脱出来,尽早、尽快地和现代文明更直接、更广阔的接壤是另外的话题。如何让今天社会的潮汛翻山越岭地荡到山脉的农民中去,让信息、观念如他们门前、院落的果木一样,出门可见,熟之可摘,实质上政府部门已经负出了车船可载的努力,且这样的文章,也正被社会写得沸沸扬扬,大有留芳千古的样儿。这儿要说的,是山脉的本身。
山脉是人类的故乡。
而今穿绣花鞋出嫁的山里农民毕竟极为少数。无论农民还多么贫穷、落后、原始,但有目可睹的是毕竟都已知道“外面世界”的繁华和发展了,或多或少,都已被商品的潮汛所浸染。“北山人”的古朴令我们叹赏,而“南山人”的聪慧就不令我们多思吗?说到底,就是自汉时南山人已经明白卖香火赢利,可十几年前,他们到底和北山上差异不大,或说共同处甚多,毕竟都还是“山里人。”然而,现在的事实是,山里人的古朴已经开始从“南山人”身上逐渐地消失。
“从这儿往何家屯怎么走?”
“我给你领去你给我多少钱?”
“不用领,你给我指指路。”
“指指路你给一根烟。”
一个十岁或是十二的男孩,童稚浓得如雾,问你要钱还是要烟时,睁大的双眼明亮如星,他们索要的能力却远远超过了都市人的精明,面对这样的山里儿童,你会不加思索地断然说,——我们这个社会一定有了病。
什么病?
——“山脉变异症。”
我想了许久,称之为山脉变异症。虽不十分贴切,却能说明问题。这种变异,不来之于山的那边这边,与山脉本身无甚干系,它来之于都市的现代文明。我们一方面盼望现代文明能一日千里地在一夜之间改变农民的命运,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担忧,现代文明向我们最后古朴的堡垒的袭逼。
山脉,那些居住了农民的山脉,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后的古朴桥头堡。一旦这个桥头堡被文明所击破,我们民族的旧居将荡然无存,每一位想寻找民族故乡的中国人,都将看到的是新旧建筑相错而立的“现代庙宇”。川端康成在战后的日本看到美国的文化在他面前无孔不入时,对日本传统美的倍加疼爱、抚摸和守护,使他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部分。他的自杀,事实上是对日本传统美的最后的坚守,至于诺贝尔文学奖,事实上是对这种传统美的壮大。可惜,中国没有这种为民族的故居——山脉守护的殉道者,没有为古朴而献身的现代人。甚至在今天,西方文明铺天盖地卷来的今天,人们一边叫着返朴归真的口号,一边忘了山脉才是民族的故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最后的桥头堡。
如同人类的发展必然毁灭人类自己一样,我们所有对山脉和山脉中农民的政策、舆论、扶植、奖励,都是以消灭山脉给山脉中农民所形成的农民与农民之间,山脉与山脉之间的文化、个性、习俗、语言及道德观念的差异为目的。有朝一日,这些差异不再存在了,山脉如都市一样,农人与城里人一样,我们民族最后的古朴和传统就不再存在了,这个桥头堡就最后消失了,这也许是山脉和山脉中农民的幸运,但毫无疑问,是我们民族的不幸。
因为那时,我们民族没有了故居,人类,没有了故乡。
事实上,“山脉文化”正在消失途中,我们已经到了需要如川端康成坚守日本传统美一样坚守“山脉”的时候,可是,又有谁来拦路一喝?也许,就这个时候,哪个中国的川端正在孕育之中亦未可知。
1996.6.23,于清河
(刊于1996年第6期《芙蓉》)

原责任编辑 | @谢不周

芙蓉小店

[点击下方图片,解锁更多精彩]


《芙蓉》2020年第3期


《致江东父老》

李修文 著

《烈火英雄》

鲍尔吉·原野 著


《山河袈裟》

李修文 著


一审 / 刘盼盼

二审 / 陈漫清

三审 / 陈新文

邮发代号/42-26

发行、邮购热线/0731-85983060

新浪微博/@芙蓉杂志社

芙蓉投稿新邮箱/furongzazhi@163.com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预订2020年第3期《芙蓉》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